发布时间:2025-03-10 17:33:42    次浏览
3月24日,我省高校优势学科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座谈会交流了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立项学科和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听取了加快推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完善管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省教育厅厅长沈健重点介绍了优势学科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情况。优势学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工作2010年,省政府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全省共有122个学科进入一期立项。建设期满后,省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对122个立项学科进行考核验收,其中100个学科获得A等,22个学科获得B等,优秀率达82%。一期项目考核验收结束后,省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了二期项目评审。经过专家评审和综合审核,共确定优势学科二期立项学科137个,省重点序列学科28个。建设成效一是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我省高校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的排名情况较上一轮进步明显,13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目前全省18所高校的6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省属高校进步明显,苏州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ESI前1%,江苏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均有4个学科进入ESI前1%。二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各责任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吸引和集聚人才,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江苏省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推行研究生全英文授课,立项期间新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6篇,占全国总数的12 %。三是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大幅提高。各立项学科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和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提升,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项目610项,转化科研成果2531项。四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推动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更多先进技术储备,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后任务一是进一步寻求重点突破。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关系;要加强我省高校ESI前1%空白学科建设,争取在经济与商业等8个空白点有所突破;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凝练成自身学科的科学发展理念;要加强与相关领域重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化优势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紧密衔接与良性互动。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更多政策优惠。要继续多渠道筹集优势学科建设经费。在保证建设经费足额到位的同时,要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高财务预算的执行率。 三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创新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学科管理与运行机制,充分激发现有优势学科的最大创新活力。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绩效考核和过程管理,强化全程监管和全程跟踪审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工作协同全国高校院所350个、骨干企业255个、政府和行业协会79个。聘任全日制固定人员5872人,兼职和双聘人员3084人,其中两院院士150人,千人计划168人,长江学者151人,杰出青年203人。截止到2014年年底,总共投入资金77.78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经费6.6亿元,国家和教育和科技的经费拨款33.5亿元,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9.3亿元,企业投入和高校自筹国际合作经费28.3亿元。建设成效在科研创新方面,截至2014年年底,中心共承担重大任务5433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80项,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438个,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241个,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799篇,在国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8866篇,出版标志性学术著作513部,获国家级成果奖励8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471项,申请发明专利5694件,授权发明专利2835件。在资源集聚方面,汇聚省部级以上基地平台1012个,现有建筑面积129.93万平方米,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44万台(套)、价值79.94亿元。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新增两院院士8人、千人计划33人、长江学者32人、杰青32人;引进优秀人才693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76个,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387项;培养学生52341人,其中博士生4014人、硕士生15897人。在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方面,举办重要学术会议或论坛505次,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2953次,开展重大国际合作研究218项;转化应用成果994项,产生经济效益642.65亿元。举措打算一是狠抓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落实。组织牵头高校和协同创新中心认真落实发展规划;组织牵头高校和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围绕重大需求,不断组织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注重宏观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发挥项目组的作用,制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三是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给予中心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人事改革的自主权,创新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四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对中心依托的学科专业在岗位设置、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给予倾;支持中心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支持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健全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管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制定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实施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项目,纳入下一期建设并继续给予资助;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或终止资助。面向需求,择优认定若干培育成熟、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